低碳分析

2022年的碳市场会发生哪些变化

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22-01-26 14:40:09 浏览量: 1477

2021年的碳市场回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21年的碳市场,作为碳市场元年,很多控排企业表示,之前没有接触过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的一百多个交易日,控排企业经历了“配额预分配、数据自查、配额交易、CCER交易等几个阶段,摸索着前行,确实很不容易。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
202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仪式,宣布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首日成交量410.4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成交均价51.23元/吨。

全国碳市场成交额破十亿元
2021年11月10日,全国碳市场成交额破十亿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77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达到2344.04万吨,累计成交额突破10亿元,达到10.44亿元。

全国碳市场成交量破亿吨
2021年12月1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102个交易日成交量突破一亿吨大关,截至当日交易结束,累计成交量1.07亿吨,成交额44.26亿元。

全国碳市场首年度履约工作顺利完成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圆满结束。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新的一年,碳市场还将发生哪些变化?
多位接受采访的家认为,合理发放碳配额、完善碳核算和核查工作以及加强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管理工作,这三者将是2022年全国碳市场的工作重点。

碳配额收紧核算加强
可以发现,碳配额的松紧程度、发放方式直接决定了碳市场的活跃程度以及碳价水平。2021年下半年,碳市场开盘后活跃度不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与碳配额过于宽松有关,因此收紧配额的呼声愈发高涨。

张达表示,碳配额变化的核心在于基准值的调整。“原来一些企业缺乏实测值,所以按照具有一定惩罚性质的默认值来计算。今年许多企业的实测数据已经进一步完善了,因此更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提出了技术进步的要求,所以基准值有所降低,相当于收紧了碳配额。”

碳配额价格会进一步上涨
Refinitiv 首席中国分析师蔺苑表示:“第一个履约期的履约率非常高,超出了预期,而 CEA 的价格符合我们的预测。”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使企业更加了解碳成本和减排意识,帮助中国实现碳峰值和中和承诺。”

根据一项预测,在2022年,全国排放交易计划 (ETS) 中的碳价可能达到每吨 65 元(10.19 美元),而 2021 年底为每吨 54.22 元。业内专家认为,随着中国欢迎更多参与者进入市场,交易量将进一步增加。

完善碳核算体系,避免数据造假
2021年多地核查碳排放数据的过程中,披露了多起数据质量有问题的案例,包括燃煤元素碳含量检测报告造假,个别企业甚至伪造、篡改碳排放数据。

庞军认为,亟须健全相关数据统计和核查工作,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组织和落实精细化的制度设计,避免出现数据造假、数据模糊等情况。

CCER管理是2022的重点工作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近日透露,目前国家正积极筹备重新启动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的备案和减排量的签发,全国CCER市场有望在2022年重启。

据北京绿色交易所预测,全国碳市场扩容至八大行业后,纳入配额管理的碳排放总额规模将达到每年70亿至80亿吨,届时CCER需求将达到每年3.5亿至4亿吨。同时,全国碳市场对于碳信用抵消的限制条件较地方试点市场更为宽松,没有项目类型和项目地域的限制,将有助于现有CCER减排量的快速消化。因此,多名业内人士认为,重启CCER的备案签发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张建红强调,如若重启CCER需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防止“一窝蜂”涌入CCER市场。这次重启CCER项目备案可能带来新一轮“建设潮”,应避免短时间“一哄而上”,扰乱碳配额市场价格,对碳交易的减排成效造成负面影响。二是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保证CCER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三是做好低碳减排政策工具之间的衔接。除了碳排放权交易,还包括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用能权交易等。
据碳云管理中心李云峰主任称国家CCER交易平台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不过确切的启动日期将取决于政府何时重启碳信用计划。


资料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学习,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right@2020-2021合川高新区管委会